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村莊規劃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村莊規劃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戚繼光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戚繼光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青島橋頭堡國際商務區規劃用地10平方公裏,具體範圍:東到九曲河,南到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西到昆侖山路(雙積路),北到膠州灣畔。涉及紅石崖街道和黃島街道的10個村莊社區和二個城鎮社區。
青島橋頭國際商務區春秋時期屬莒國,春秋戰晚期到戰國時期屬於齊國,秦漢時期屬於瑯琊郡,三國時期屬於魏城陽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屬於青州府高密郡,唐宋時期屬密州,元、明、清三代屬於膠州。解放後屬膠南縣紅石崖鎮,2004年紅石崖鎮劃歸青島開發區管理,2014年大殷、小殷、管家大村三個農村社區和大窯一個城鎮社區劃歸黃島街道管轄,區劃一直延續至今。
橋頭堡地區村莊大都建於明清兩代,元朝後期沿海地區倭亂和海盜盛行造成沿海地區居民苦不堪言,沿海地區居民紛紛逃離,使沿海地區土地荒廢人煙稀少。明朝建立以後在沿海地區設立衛所加強沿海防務抵禦倭寇和海盜的侵撓,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魏國公徐達調指揮僉事朱興築靈山衛土城,設立靈山衛以防備倭寇。橋頭堡地區歸靈山衛管轄。明軍攻占遼東地區後持續不斷的從膠東半島登、萊、青三州衛所抽調衛所駐軍以應對遼東地區的戰爭,一直持續到明朝末期,膠東地區地衛所大量軍兵被調往遼東造成當地衛所人員空虛。明朝永年間從雲貴地區抽調當地衛所駐軍到膠東半島地區衛所駐守,以填補當地衛所駐軍的空虛。具體到靈山衛管轄地區移民以雲南衛所駐軍移民和東海蕩蘆移民為主,明代雲南衛所駐軍移民和東海蕩蘆移民大體以大珠山為分界線。大珠山以南地區的夏河城千戶所是東海蕩蘆移民和雲南衛所駐軍移民的交匯地區,靈山衛南麵安東衛(日照市)管轄地區以東海蕩蘆移民為主,靈山衛及以北的膠東半島沿海地區移民以雲南衛所駐軍移民為主。因為衛所製度的特殊所以衛所管轄地一般隻充許衛所駐軍及家屬遷移,明初雲貴衛所駐軍及家屬移民移防到膠東半島各衛所,當時主要分部於衛城、所城、寨等周邊區域,其餘大片海岸地帶人煙稀少防禦薄弱。
明朝嘉靖中期沿海地區倭亂加重,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推薦擔任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倭寇。戚繼光管理山東沿海衛所事務共三年時間,在衛城、所城、寨城之外的海岸線地帶大量設置煙墩(峰火台)、瞭望台、兵營、軍屯,遷移雲南軍戶後代前來駐守。在大殷村南、管家大村村西設兵營一座,俗稱大營子。在東屯和西屯兩村駐地設軍屯。在解家村東北設瞭望台一座,俗稱小營子。 在小殷村北膠州灣邊、跨海大橋以西(200米─300米)處設煙墩(烽火台)一座,俗稱小煙墩或狼煙台。橋頭堡地區的大殷村、管家大村就是在這一時期立村的,其他一些村莊基本都是清代立村。
大殷村(大營後)
大殷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南2.4公裏處,東北鄰大窯,東南鄰管家大村,西南鄰東楊家莊,西鄰小殷村,有居民776戶2571人。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殷、郝、曲三姓遷到大營子兵營北麵居住,立村名大營後。三姓都是衛所軍戶,大營後(大殷村)北距膠州灣畔的煙墩(跨海大橋西二三百米處)一裏左右,應該是看守煙墩的軍戶。
殷姓於明朝永樂年間從雲南遷到紅島殷家村居住,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殷守芬、殷守信、殷守成從紅島殷家村殷家胡同遷到大營後駐守屯墾。
郝姓於明朝永樂年間從雲南遷到膠東半島地區(一說平度),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郝氏家族遷到靈山衛分散各地居住,其中一支在膠南郝家石橋,另一支遷到大營後駐守屯墾,其他各支不詳。
曲姓於明永樂年間從雲南遷到靈山衛,先在膠州冷家屯(冷家村)居住一百多年,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曲姓從膠州冷家村遷到大營後駐守屯墾。
殷、郝、曲三姓在大營後分街劃巷各占一片區域建房居住。明末居住在紅島殷家村的殷姓出過一位高官,明朝滅亡以後紅島殷家村殷姓怕受牽連舉族逃往大營後,投靠居住在這裏的殷姓族人,據現殷家村其他姓氏老人講整個殷姓家族幾乎一夜間消失,推斷殷姓家族在膠州灣乘船到達紅石崖海邊煙墩上岸到達大營後。大批殷姓族人的到來打破了大營後三姓間固有的平衡,清初大營後集資修廟,三姓間產生爭議。殷姓提議按姓分攤,郝、曲二姓提議按人頭分,殷姓堅持按姓分攤,郝、曲二姓由於人數少爭不過人多的殷姓,郝、曲兩姓人家無法承受巨額修廟錢被迫遷出大營後。郝姓遷到現郝家村駐地居住立村。曲姓遷入小殷村居住。
大殷村殷姓後代陸續遷小殷、東楊、郝家、殷家河、石灰窯等一些村莊。
明代稱大營後,清代稱大殷家莊,民國稱大殷家,1958年簡稱大殷,1980年後稱大殷村。
管家大村
管家大村位於紅石崖街道頭辦事處東南3.7公裏處,大營子東麵 ,西北鄰大殷村,北鄰大窯,東北鄰郭家台子,南鄰城子埠村。有居民住戶859戶2661人
查了一下管家大村村莊簡介,據有關資料記載,元末明初沿海地區因戰亂、倭寇侵撓和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王朝采取移民屯田措施,從山西等人口稠密地區向山東移民。據《管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管氏先祖管福禮攜四個兒子時昶、時能、時敬、時建從山西洪洞“小雲南”移民到這裏定居,已繁衍24代。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戚繼光任水軍總督期間,在沿海設立衛所屯兵,抵禦倭寇。時在村西0.5公裏處設立了兵營,俗稱“大營子”。原城牆厚約三米,現僅存踏陷後堆成的大阡。村裏曾有放糧、草等軍需物資,村莊又比較大,故稱“大屯莊”。
管姓應該是永樂年間從雲南移民過來的,管姓並不是直接到管家大村的,管家大村簡介裏說管福禮四個兒子,2004年聽過一種說法管福禮先從雲南遷膠東什麽地方(具體地點忘了),管福禮有六個兒子,其中有四個兒子來到小石頭周邊,後來管姓又到徐戈莊和張戈莊。八十年代膠南搞地誌名調查時老人講管和從張戈莊遷管家大村立村。
清嘉慶年間孫姓始祖孫雷從膠州遷入居住繁衍至今。
光緒年間薛際訓遷入居住繁衍至今。
清鹹豐年間村東住著幾戶人家稱為東小莊。村西也住著幾戶人家叫聖水埠,後叫西小莊。清末到民國時期西小莊住戶陸續搬入管家大村居住。解放後由於村莊的發展東小莊逐漸和管家大村連成一片。
大營子的建立時間和戚繼光的關係
戚繼光全麵管理膠東半島衛所防務是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此前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明嘉靖中期沿海地區倭亂開始嚴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推薦擔任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倭寇的侵犯。靈山衛設立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靈山衛的設立時間比戚繼光管理山東沿海時間還早一百多年,早期靈山衛以衛、所、寨構成,在最下麵的寨和分散居住的軍戶離沿海有一段距離,近海一線並沒太多防禦設施,戚繼光管理山東沿海防務主要在近海一線增加了烽火台、暸望台、兵營和軍屯等設施,把防線推進到海岸線上。戚繼光於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調往浙江沿海抗倭,北方沿海倭亂漸平,東南沿海倭亂日益嚴重。所以管家大村村莊簡介裏說戚繼光在沿海設立衛所純屬誤傳。
管家大村當作為存放糧草等軍需物資,管姓從附近張戈莊遷入,作為軍戶管姓祖輩都會一些武術技藝。
清道光以前稱大邨(屯)莊,道光後稱管家大村,1958年稱大村,1980年後地名普查因與其他村莊重名便改回管家大村。
法家園
法家園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東南3.7公裏處,東鄰龍灣崖村,南鄰郭家台子村,西鄰大殷村,西北鄰大窯,有居279戶956人。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膠州法姓大財主的花園建在村東窪地,給其看花園扛活的人家居住在此。永樂年間開始有移民在窪西居住(現村址)。
明永樂年間隨支達從雲南移民到法家的花園處居住。後來法家敗落,法姓遷走。因此處是法家的花園,故取村名法家園。
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高姓兄弟二人由膠州三裏河外出闖蕩,其中高啟秀到達法家園村後留下定居,另外一個到達黃島鹽灘村居住。
王姓於清光緒年間由王台鎮西草夼遷入。
清道光至民國稱法家園,今稱法家園村。
城子埠
城子埠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南4公裏處,北鄰管家大村,南鄰河洛埠村。大營子兵營位於村北一公裏處。
據傳清初管世榮從管家大村遷此立村,繁衍至今。因村莊坐落在土埠上,村後有古城(大營子)故取村名城子埠。
清道光年間稱城子埠 ,清宣通年間稱城子埠莊,民國年間稱城子埠。
小殷村
小殷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1.7公裏,東鄰大殷村,南鄰東楊家莊村,西鄰郝家村,北鄰膠州灣,膠州灣跨海大橋從村東穿過,有居民432戶1552人。
小殷村駐地原為大營後(大殷村)居民晾曬糧食的場地,據傳清初尹姓先祖躲避官府追捕逃到大營後附近,被大營後居民藏在曬場的草垛裏逃過官府的追捕。後來尹姓先祖想在當地居住,由於尹於殷發音相近,尹姓先祖便將尹姓改為殷姓在小殷村居住。
曲姓於明永樂年間從雲南遷到靈山衛,先在膠州冷家屯(冷家村)居住一百多年,後於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遷大營後(大殷村),清初由於修廟和殷姓產生矛盾於康熙末期遷到小殷村居住。
殷姓由紅島殷家村遷大殷,後有分支遷小殷村居住。
孫姓先祖於永樂年間由雲南移民城陽河套孫戈莊,後有分支移居膠州南鄉賓賢村居住,又有分支從膠州南鄉賓賢材遷居小殷村居住。
張姓於清中期遷入小殷村居住。
東楊家莊村
東楊家莊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南2.3公裏處,北鄰小殷村,東北鄰大殷村,西南鄰東屯村,有居民133戶421。
據傳清道光年間楊雷從鐵山楊家山裏遷此立村,村名楊家莊。
殷姓於清中後期從大殷村遷入居住。
清後期一支楊姓人紅石崖解家村遷入居住。
清道光年間稱楊家莊,清末及民國均稱東楊家莊,解放後稱楊家莊,1980起搞地名調查與其他村莊重名,改稱東楊家莊村。
郝家村
郝家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南1.2公裏處,北鄰膠州灣,東鄰小殷村,南鄰東屯和西屯兩村,西鄰逄家村,西北鄰紅石崖村,有居民507戶1709人。郝家村由郝家、師家、鄭家、下河四個自然村組成,七十年代初搞村莊合並,師家、鄭家、下河三個村居民陸續搬到郝家村北部居住,形成現今的郝家村。
郝姓於明永樂年間從雲南遷膠東半島地區(一說平度),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郝姓家族乘船遷居靈山衛各地,其中一支遷居膠南郝家石橋,而另一支遷居大營後(大殷村)居住,其他各支不詳。
清初期大營後(大殷村)修廟,郝、曲兩姓與殷姓因分攤修廟錢產生予盾,郝、曲兩姓陸續搬離大營後,郝姓來到大營後(大殷村)西1公裏處立村,村名郝家莊,在清代官方記載為何家莊。由於曆史上郝殷兩姓的矛盾很深,當時這一片屬於王昌社殷姓在這一片說了算,統計村名時殷姓便想把(郝家村)改成(河家村) ,因當地郝與河發音相近,郝當地讀火(huo),河裏有水所以河可以滅郝(火)。當時搞統計的官員看不下去便將河改成何,郝家莊就這樣在清代記錄成何家莊,直到民國時期才改為郝家莊。
清乾隆中後期諸城逄哥莊(現高密逄戈莊)一對年幼的劉姓兄弟被人用筐挑到郝家村定居,兄弟二人各生五子繁衍成現郝家村第一大姓。
同一時間另一戶劉姓來郝家村投靠兄弟二人,這支劉姓後代劉希茂於清道光初期遷入邵家村居住,劉希茂成為邵家劉姓始祖,民國初期劉希茂長支後代又遷回郝家村居住,成為小支劉姓。
清嘉慶年間李成仁帶領四個兒子(李方誌、李方新、李方成、李方潤)由膠州大後王村遷入郝家村定居,後小兒子李方潤遷到城子埠村居住。
清嘉慶後期殷姓由大殷村遷入郝家村居住。
清道光年間大旱民間俗稱道光年間吃糠甜,郝家村也出現了吃水困難的問題,郝姓與李、殷二姓因吃水產生矛盾,後李、殷二姓連手將郝姓兄弟二人逼走。據說李、殷二姓放火將郝姓兄弟二人的房子燒毀,郝姓兄弟二人被迫遷到郝家村南一裏處居住,重新立村郝家屯(何家屯)。現郝家村已無郝姓居住,隻有個別婚姻嫁到郝家村的女姓居民。
清道光年間管姓由河洛埠遷入郝家村居住。
清同冶年間張姓由逄家村遷入郝家村居住。
清朝光緒晚期王姓由辛安街道辦事處劉王大莊遷入郝家村居住。民國時期一支王姓由臨沂遷入郝家村居住。
清光緒初期趙姓由膠州艾山後遷入郝家村居住。
清光緒後期邵姓由邵家村遷入郝家村居住。
清代稱何家莊,民國稱郝家莊,解放後簡稱郝家。
師家村
清雍正初期福建福建夏門人師重山兄弟三人外出闖蕩,途徑濟南曆城縣棗園村留下一個居住,師重山來到郝家村北時見此地風水好便留下定居。另據傳居住濟南曆城縣棗園村的師重山陪同濟南的官員來當地視察,師重山騎著高頭大馬,腰間陪帶一把大刀,刀把鑲嵌著黃金,騎馬在周圍轉了一圈,見此地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北靠膠州灣,南依龍雀山,是塊風水寶地便留在當地依附衛所,立村師家屯,民國時俗稱師家大莊。
師姓來此地居住略早於郝姓遷郝家村立村,但由於師姓是外地遷入且頭四代一直男丁單傳,人丁繁衍慢人口數一直保持個位數,所以立村時間晚於郝姓立郝家村和郝家屯,直到道光年間正式立村師家屯出現在官方記載檔案。到民國時期師家村已發展成為附近有名的地主村,在紅石崖設有“福聚祥”和福合祥兩個商號做生意。
1971年到1975年間進行村莊改造,村民陸續搬到郝家村居住。原村址變為農田。
清道光末期稱師家屯,民國時期稱師家大莊,解放後稱師家村,七十年代中前期村莊改造並入郝家村。
鄭家村
清道光年間鄭尚春由解家村來到師家村東三四百米處立村,取材名鄭家村。現鄭
清道光後期逄姓由逄家村遷入鄭家村居住。清朝末期一支管姓由城子埠搬到鄭家村居住。
現已無鄭姓在此居住,1971年─1975年間進行村莊改造,村民陸續搬到郝家村居住。原村址變為農田。
清同治年間稱鄭家莊,解放後稱鄭家村,七十年代中前期村莊改造並入郝家村。
下河村
清道光末期楊姓由鐵山鎮楊家山裏遷移到鄭家村南溝底居住,因村東有一條小河,故取名下河村。
民國初期穆姓由逄家村遷到下河村居住。
1971年至1975年進行村莊改造,村民陸續搬到郝家村居住,原村址現為魚塘。
清同治年間稱下河莊,解放後稱下河村,七十年代中前期村莊改造並入郝家村。
以上四個自然村郝家村、師家村、鄭家村、下河村七十年代中期以後組成現在的郝家村,郝家村是橋頭堡國際商務區的核心區和先行區。
西屯村
西屯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駐地南2公裏處,北鄰郝家村,東鄰解家村,南麵高速公路,西鄰解家,有居民111戶320人。
明永樂年間郝姓由雲南遷膠東半島地區(一說平度),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郝姓家族遷往靈山衛各地駐守,其中一支遷膠南郝家石橋,另一支遷往大營後,其他各支不詳。
清初居住大營後的郝姓因修廟集資和殷姓產生矛盾,郝姓因無法承擔巨額修廟錢搬離大營後,郝姓來到郝家村駐地建房立村,取村名郝家莊,因為曆史原因被記載為何家莊。清道光初期大旱,郝姓與遷入郝家村的殷、李兩姓因爭水吃產生矛盾,郝姓兄弟二人的房屋被李、殷兩姓放火燒毀,郝姓兄弟二人被迫遷到郝家村南1裏處舊軍屯搭棚居住。當時在廢棄的舊軍屯裏住著幾戶要飯的,郝成和郝旺兄弟二人便在舊軍屯旁邊建房立村,因村旁為明嘉靖時期所建軍屯故取村名郝家屯,與郝家村同樣的原因被記作何家屯。兄弟二人立族規子孫後代禁止與殷姓通婚,郝旺無子,郝成生四子繁衍成當今西屯村郝姓大家族。
逄姓於清晚期由逄家村遷入郝家屯居住。
清道光年間稱何家屯,清同治年間稱何家屯西莊,民國時期東、西兩屯統稱屯裏,解放後簡稱西屯,八十年代稱西屯村至今。
東屯村
東屯村位於紅石崖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南2.1公裏處,北鄰郝家村,東北鄰東楊村和膠州灣跨海大橋,南鄰高速公路,西鄰西屯村,有居民112戶356人。東屯村雖小,但居住著十多個姓氏,是典型的多姓混居村莊。
東屯村駐地原為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所設軍屯,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撤消衛所屯田製度,該軍屯便荒廢了。乾隆中後期開始有幾戶要飯的窮苦人家在廢棄的軍屯裏居住,但始終無法立村,後來郝姓兄弟二人由郝家村(何家村)來到軍屯旁邊建房居住,立村郝家屯(何家屯),這幾戶要飯人家也歸郝家屯(何家屯)。東屯的立村始於居住在小殷村的一支曲姓遷入。
曲姓於明永樂年間由雲南遷靈山衛,先在膠州冷家村居住一百多年間,後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遷入大營後(大殷村)居住。清初大營後(大殷村)各姓因修廟集資產生矛盾,曲姓搬離大營後(大殷村),遷到小殷村居住。曲姓在小殷村繁衍四代後,大約在清道光年間一支曲姓人家遷入東屯居住。當時在廢棄軍屯居住的幾戶要飯人家中有戶薛姓人家,薛姓人家無後,由於薛姓人家和曲姓是親戚,曲雲龍的祖父帶領全家遷到東屯居住扶養薛姓人家。曲姓遷到廢棄的軍屯居住後開始立村,大約於清鹹豐年間立村郝家屯東莊(何家屯東莊)。
東屯村其他各姓大都於清代後期遷入。
明嘉靖三十三年設軍屯,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撤消衛所屯田製度後廢棄,清嘉慶道光年間稱郝家屯(何家屯),清鹹豐年間開始稱郝家屯東莊(何家屯東莊),民國時期東屯和西屯統稱屯裏,解放後稱東屯,八十年代後稱東屯村至今。
紅石崖村
紅石崖村位於膠州灣畔,東南鄰郝家村,西南鄰逄家村,北鄰出口加工區,昆侖山路(雙積路)從村中穿過把村分為東西兩部分,有居民470戶1463人。居住著劉、趙、殷、丁、李、張、董等幾十個姓氏。
紅石崖村的曆史較晚,可以說有了青島才有紅石崖,德占青島以後周邊一些漁民在紅石崖海邊修建簡易碼頭,用木船向青島運送貨物和人員。據傳從1898年開始邵明奎、李鎮元、逄漢池、楊守燦四人分別從附近邵家、山曹、逄家、石梁楊來此經商開店,後不斷有人來此開店經商。紅石崖碼頭也不斷擴建,用石頭重砌修了碼頭,當地人稱作滬頭,新碼頭的修建使紅石崖成為西海岸重要的水旱碼頭,成為日照、臨沂、諸城等周邊地區去青島的必經之地。當時的紅石崖有汽車客運線三條分別為紅膠線(紅石崖至膠州)、紅青線(紅石崖至青島)、紅莒線(紅石崖至莒縣),共有客貨運營車輛11輛。水運航線上紅石崖與塔埠頭、青島小港組成膠州灣內重要的水運航線,有中國慎記號和日本保豐號等4艘貨輪每逢單日走紅石崖碼頭。在民國時期的三四十年代紅石崖是海西區重要的商貿集鎮,有大小商號貿易商八十多家,雲集了二省二十四縣的人。民國後期逐漸形成紅石崖村。
解放後膠南縣成立第八區,1958年成立紅石崖鄉,1959年改為紅石崖人民公社,1984年設鎮,駐地都在紅石崖村。
紅石崖村居民在民國時就雲集了二省二十四縣的人,解放後長期做為鄉鎮駐地吸引了大批周邊村民移居紅石崖村,所以姓氏比較多。
清末稱紅石崖一直沿續至今。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查微信聊天記錄可靠嗎(微信怎麽看聊天記錄)
查陌生人微信聊天記錄(怎麽查詢微信的聊天記錄)
雞蛋怎樣孵化小雞 跟著以下步驟做就對了
解析奧迪改裝 請認真閱讀下文
【百科】-長城風駿5柴油皮卡故障冒黑煙是怎麽回事
【百科】-長沙南站到長沙站多遠
【百科】-招潮蟹能吃嗎
【百科】-樟腦丸能殺蟑螂嗎
查老公通話記錄微信聊天記錄(怎麽看老公手機微信聊天記錄)
【百科】-蟑螂咬人嗎 有毒嗎